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县——四会,总有那么一些老街,路名风雅质华,咀嚼字间又温润古朴满含韵味。诗书街,便是这样的一个名字。
古人常说诗书传世家,在繁华焦躁的今天,读诗读书便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,润物无声却又影响着人心灵深处。有的时候,名字不单是一个地域的符号,更是对一种文化延续的期许。
跨过闹市,来到诗书街。
这是一片沉寂在老城区的静谧之地。
诗书街,座落于城中街道城南社区,
长约二百米,
东接朝阳街(古称“青石街”),
西连北门直街。
“诗书”二字,自古便代表着文人墨客的形象。
小时候,只觉得“诗书街”这个名字风雅韵致。
直到如今,籍着创文这一契机,
那些尘封的历史被珍而重之地重新翻出,
让人细细咀嚼回味。
恍然发现,那些早已深植在这座城市、
融为发展筋血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古时,这条不足200米的小巷就建有三座科举显宦的祠堂:明代进士林世远(曾任御史监察、南京苏州知府)所建的林世远祠、清康熙举人龚应霖(曾任刑科给事中,转工科掌印)所建的龚家祠,还有清康熙举人吴国玕所建的琢山祠。这些人都是诗书世家,其密度为四会所罕见,遂以诗书为街名,称“诗书街”。
除上述三座官宦祠堂外,在诗书街转北门直街处,还有一间颇具规模的三进祠堂,该祠堂为三进建筑,称黄家祠。民国期间,此祠堂由四会名人吴炽昌创办炽昌小学,该校为当时四会的名校,是现时城中小学的前身。解放初期,曾多次作为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会场,又作为展览的场所。
今天的诗书街,随着岁月的流逝,逐渐老去。
但是,踏着岁月的年轮,
这条古老的旧街一直记录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印记。
循环往复、生生不息地将“诗书”二字延续。
当林立的高楼逐渐吞噬了城市,
人们始终抓紧诗书的魅力滋养心灵。
书香四会,悦读玉城。
翻开厚重的书卷,
那些流传数千年的诗书古韵,
依然随着朗朗书声、
帧帧书画在老城区律动。
卷帙舒展,续千年浩瀚瑰宝。
老街绵延,传古城绝妙底蕴。
诗书街旧貌换新颜,
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,
不变的一直是我们所推崇的四会人精神。
携三两好友,跨过喧嚣闹市,
漫步诗书老街,鸿儒谈笑,岂不美哉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ihui.cc/news/9266.html